2014年发表论文

有一种美叫“缺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21 点击数: 【字体:

有一种美叫“缺憾”

——《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例谈

虐乳淫刑(全肉)  朱兆霞

省第六届“行知杯”征文二等奖

摘要:本文从《表格数据的处理》教学实践出发,提出观点:教学需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协调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多得”与“一得”、“堂堂清”与“常常思”等方面的关系,也许教学程式上会产生一些缺憾,但会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关键词:完美  缺憾  预设与生成  多得与一得  堂堂清与常常思

多年来,“完美无暇”的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每个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和境界。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完美”的课堂应是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完美”的课堂应该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面、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气氛的热烈……这种“惟美主义”思想下的课堂难道就是教学的唯一佳境吗?在教学了《表格数据的处理》后,我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完美与缺憾有了新的认识。

《表格数据的处理》这一课,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紧紧围绕“过程”、“方法”、“情感”三个关键词,组织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下面三个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表格数据的操作过程;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节约能源的意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四个具有递进关系的课堂任务,利用教学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置上,也与之相匹配的安排了“任务1→探究→展示→评价→任务2→探究→展示→评价……”的路径步步深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完成后,各个环节衔接得都很好,教学目标达成度也很高,自我感觉挺满意,听课组的领导及专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建议时,有位专家提到:“这是一堂基于老师立场的比较完美的课堂,因为它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各项目标,效果良好,但是转换一下角度,如果我们以生本立场来看,教师是否尊重了学生的接受性,是否注意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一堂完全依照预设流程而实施的课堂只能算流水线产品。”“十年不晓窗外事,一言惊醒梦中人。”我认真回顾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觉得可以从让课堂留点“缺憾”作为突破口。

一、 “预设”与“生成”:以学定教重引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复杂的,它需要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等做理性思考和详尽安排。预设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教师心中完美的教学蓝图。但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执行预设教案传输知识的过程,更不应该是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教师应当从关注学生、关注生命的高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灵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他们在课堂活动中通过言行等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以及发表的见解、提出的问题、产生的争论乃至错误的答案,都将成为教学中重要的生成性资源。

在教学《表格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当教学进行到“任务二:对表格按照正常功率从高到低,正常功率相同的再按待机功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时, 在大部分同学基本完成操作后,为了给那些对方法选择还很模糊的、基础薄弱的同学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找来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公开演示自己的操作。可能是因为紧张,这位同学上来首先就选定“正常功率”这一列,然后就准备选择数据中的排序命令,眼看着课堂就要偏离所预设的方向,我连忙示意他错了,觉察到了我的示意后,他马上回过神来,取消了正常功率这一列的选择,然后点击了数据表格中任意单元格,操作进入了“正常流程”,最后完满地完成了演示。课后在查看学生提交上来的课堂练习时,发现由于在排序过程中错误的选择一列,而导致表格后,数据混乱的现象不在少数。

“无模之模,是为至模。”教学的墨守成规直接导致了课堂探究环节的欠缺、“生成性资源”的丧失。对于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来说,学生的错误选择纯粹是一个意外!教师错误地将意外作了“丢弃” 处理,把教学流程硬生生的“拽”回到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教师能抓住了这个“意外”,顺势把这个“错误的一列选择”也放进教学流程中,再让排序前后的表格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虽然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偏离了预设,丧失程序上的完美,但正是因它的“缺憾”,会使学生更好地加深对排序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利用了“缺憾” 带来的价值,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瞬间“生成性”,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多得”与“一得”:弱水三千取一瓢

课堂简约是一种智慧,它是一个“精于心、简于行”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总想在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习惯于把课堂设计的面面俱到。竟不知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做过了头,往往把简易的内容变得复杂,把简捷的过程弄得拖沓,把简单的课堂搞得花哨。结果,在教学效果反馈时,发现学生对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高,常常是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课堂目标与其面面俱到,极尽铺陈,还不如集中一点讲透讲深,穷究其理。如此,这种抛弃“完美”的“缺憾”,不也是走出眼花缭乱的绚丽后呈现的简约之美吗?

我在《表格数据的处理》教案设计时,也着力兼顾到表格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多方面的内容。与之相配,在教学时,借助一组“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表,通过完成四个任务来实施课堂教学,分别是:1、计算一天中所有电器的工作用电量、待机用电量、总用电量、因所有电器待机而浪费的总电量,以便了解家电用电情况和浪费电的严重性;2、对表格按照正常功率从高到低,正常功率相同的再按待机功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了解哪些家电功率较大;3、筛选出每天工作用电量超过1.8度的电器,了解哪些家电用电量较大;4、统计一周中每天的总用电量情况。每个任务都是采用“学生探究→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的模式来进行的。这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均衡用力,有条不紊地实施了教学,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

如此,美则美矣,但如果能抓住其中的一、二个内容重点展开教学,也许更能彰显教学的灵动和执教者的智慧。如,就表格数据的计算、排序两个教学内容重点突破。原先在表格数据的计算教学中,学生是通过计算工作用电量、待机用电量等浮光掠影般地学习了数据计算的三种方法(公式、函数、自动计算),学生即使完成了探究和展示也只是触及三种方法的皮毛。而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完成基础的方法学习之后,进一步探究这三种方法的使用特点、使用场合。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三种数据计算的方法,在实际应用时,还会根据具体的要求选择方法完成计算。如此设计,也许丧失了完整的印象、稳妥平衡之美、面面俱到之效,但这样的教学更自然随性,学生的探究也更从容不迫、深入细致,知识像烙印般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不正是“以生为本”的最好体现吗?

三、“堂堂清”与“常常思”:导学诱思生智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思维的火花进一步扩展、燃烧。“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职责应该是越来越少地灌输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作为课堂实施的引领者,不应该直接为学生拿出现成的真理。但是,反观我们目前的课堂现状,一直以来,人们追求的是“堂堂清”,要求学生当堂掌握所教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接受现有的学科知识结论上。教师总认为:一堂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的课,就是一节完美、成功的课。

我在《表格数据的处理》课堂教学中,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在完成了设定的四个教学任务后,我将课堂的最后5分钟作为质疑时间,让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进行自由提问,针对表格的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学生提出了很多颇具共性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只选择了其中部分问题在课堂上解决了,其它问题就“无疾而终”了。照我当时的理解,课堂好象就应当是疑难画句号的地方。

俄罗斯教育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课堂就不应当是疑难画句号的地方,而是疑惑的逗号。因此,应该留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难以理解的重点问题,而余下的、学生有能力解决的疑难,如:公式和函数如何复制、排序对话框中有无标题行的区别等,留到课外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若干问题让学生带出课堂,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查找资料、亲自实践、相互交流、调查访问等途径找寻到答案。在深度探究和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社会实践、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虽然牺牲了课堂的所谓尽善尽美,却适应了信息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大环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让学生“终身学习”的课程理念。

叶澜教授说:在教学中“宁要真实的错误,不要虚假的成功。”课堂的艺术之美不在于形式上的“完美”,就像断壁的维纳斯,没有人因为维纳斯缺失手壁而否定其残缺之美,相反,由于去除累赘、保留精粹而感叹亚历山德罗斯的艺术造诣。我们呼唤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追求实效。它无须淡妆浓抹,无须皆大欢喜;它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所谓的“缺憾”中进行思维的交锋和情感的互动,从而尽情享受真正的人文情怀,实现真正的生命满足。让我们立足学生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对学生的全面关注,使课堂回归它的“原点”:促进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