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教师成长必须引领教师做善待名利的智者
推动教师成长必须引领教师做善待名利的智者
虐乳淫刑(全肉) 张日华
发表于《南通教育研究》第四期
【摘 要】生活中人们常说要淡泊名利,这一观点从圣德的导向性来说有其合理性,但却不能作为对教师的职业生活常态要求。因为对名利的合理追求,有时既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一味地要求教师淡泊名利不符合教师的生活规律,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利于教师保持积极进取的职业心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意识地创设各类台阶,如功勋教师、骨干教师、新秀教师等,引导教师在求名争利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境界提升。
【关键词】教师成长 荣誉台阶 善待争利
生活中人们常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激励、评价甚至是要求教师,其意思是说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社会,教师内心应该保持人性的至真至纯,应具有“平淡对得失,冷眼看繁华”的雅气,应具有“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为浮云”的淡泊与超然。我以为,这一要求有圣德的极致导向性,但却背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要求,是教师尤其是广大乡村教师不能承受之重。古语云:“哀莫大于心死。”现实社会的人连名利都不求了,那么他的心也就死了。“蚁族”、“蜗居”、“蒜你狠”、“油价高企”、“暴力拆迁”…… 残酷的社会现实与生活困境同样让教师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窘境。在此背景下,把淡泊名利作为考核教师的行为要求无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鲁迅在谈到人的本性时也说:“人的本性一要吃饱,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由此追逐名利乃人之本性。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立足当下的现实,我以为推动教师成长发展不应只讲淡泊名利,应该鼓励教师成为善待名利的智者。
首先,鼓励教师善待争利符合基于教师生存发展需求的经济伦理要求。经济人假设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为自身生存发展而善待名利的本性。生活中的诸多社会现实也告诉我们,善待名利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当下社会中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具体的名利,生活中“从来不计较名利”的人也许正是最计较名利的人。许多地方在招聘名教师时,也都把教师的聘后待遇放在显目的位置以吸引名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强调,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同时指出,绩效考核结果也要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以激励先进、促进发展,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教师绩效考核中的诸多“名利”激励因素。历史上孔子提出“君子喻义小人喻利”,可实践其思想的也是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却长年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学问不错却贫困交加以至心力交瘁、英年早逝。这种凄美和悲义在当下又有多少现实意义?这种义于己于人又有什么价值?“有理想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有希望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当我们的教师在‘名利’的激励机制下,有着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那么,他们的奋斗就是一种喜悦和幸福”[①]如果学生看到淡泊名利的教师自身都处于生活窘境的境地,那么,这样教师是不能向学生与社会传递积极信号的,要学生“长大后也就成了你”是绝无可能的。无需否认,当下的教师也首先是一个职业,名利也是其职业生存时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与其把淡泊名利作为考核教师的要求,还不如引导教师合理合法地去求名争利,让教师有尊严地站在讲台上,这样才符合社会进步对教师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经济伦理。
其次,鼓励教师求名争利可以增强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②]平凡的日子里,人的进取心与发展欲望特别容易被琐事、难事磨灭和消怠,成长与发展需要一种前行的力量和向上的动力不断激励和支撑。我国古文化中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在现阶段仍具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不少地区或学校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仍在借鉴其合理内核。如有的地方根据教师贡献和能力大小,设置了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功勋教师的成长导行式阶梯称号,有的地方称之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标杆教师,还有的地方根据教师贡献大小与资历长短,将教师分为“年度名师”、“届次名师”、“终身名师”等;对于学校管理者,也有骨干班主任、高级班主任、首席班主任之分,即使对于校长也有诸如骨干校长、高级校长、特级校长等激励的说法。这样做无非是引导教师“在平凡的岗位,做不平凡的自己。”可见,荣誉阶梯激励教师成长是实践中我们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阶梯式的名利台阶来增强教师的发展内驱力,引导教师不断内生出新的追求、实现新的人生跨越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作为校长,就应该引导教师树立这样的观念——“我是教师,我必须成为同年人的领头羊,我要做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我要享受由此获得的应有利益。” 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勤奋努力、拼搏进取以成名得利,也可以让名教师能够成为他人追赶的对象和心中的目标,形成人人立足岗位做贡献而争当名教师的良好职业生态氛围。
再次,鼓励教师求名争利可以促使其保持积极进取的职业心态。现实中许多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这类教师工作得过且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这一年龄段的教师人生失去了名利的持续激化与引领。人的生活中可以没有经验,可以没有学识,可以暂时没有名利,但却不能没有对名利的向往与欲求。否则,我们生活必然是空洞与茫然的。“任何人首先都是一个经济人”[③]。那种认为教师一生应该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说法,我以为是一种泛化经济基础作用的、脱离当下现实的极致的观点。现实中所有名师的成长过程都是从求名利的职业化生存开始的,此后为实现自己职业尊严和生活品质不断地去努力、去拼搏,不断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又不断收获着新的名利:职称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群体荣誉感增强了……为什么诸多教师高级职称到手后会生发出“船到桥头”感慨?为什么有的教师评上了高级职称后感到人生也失去了方向?原因就在于没有名利的台阶做支撑了。可见,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名利台阶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它是教师干事业的兴奋点和人生的着力点。有名利引领教师才有上进的激情,才会有克服困难、战胜懦弱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甚至挑战极限。一句话,引导教师善待名利,才能帮助教师真正超越梦想、领航人生。
泰戈尔说:“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却反而说世界欺骗了我们。”[④]有人认为,教师是一种事业,是事业就应该淡泊名利。这句话忽视了教师人生职业到事业的生成绪脉。因为教师的最终人生追求应该是一种事业,但这种事业对任何一个具体的教师而言都是从职业化生存开始的。“作为一个职业,我们都是劳动力商品,我们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为自己增值。(著名校长郑杰语)”我们应承认,工作过程中教师不可以一味地追名逐利,因为把自己降格为商人是做不好精神文化传递工作的,同时也不能一味要求其淡泊名利,因为一旦失去经济支撑任何人的精神动力都难以持久。
还有人认为,引领教师做善待名利的智者,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精神相背离。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我们引领教师做善待名利的智者说的是对那些品质好、业绩佳、能力强、水平高的老师用名利设置新的事业台阶和人生目标,实施的主体是相关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前提是其做作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业绩,并不是说对那些置学生利益于不顾而只争小我之利的教师可以无原则地接纳纵容。同时,我们也不能人为地把人民满意与教师满意对立起来。“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教师而言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让人民群众分享了教育带来的巨大精神成果,教育的质量能够基本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但这一满足的背后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满意。如果教师作出了巨大业绩后我们的主管部门也能通过相应的制度设置,让教师得到相应的成就享受并提升教师的职业威望进而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那不是更好吗?可见,办人民满意教育需要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双赢,这与名利对教师的成长激励与催化并不矛盾。
作为一个教师,不应和领导比地位,不要和商人比财富,更不可和老板比房子,否则心中只会充满羡慕嫉妒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引导教师善待名利,运用具体的制度设置来引领教师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伦理人,用具体的制度设置来引导教师提高师能,用具体的制度设置来引领教师养成“不争一日之小利,而养长久发展之大利”的眼界和胸怀,把名利融于学生的进步中,融于学校的发展中,融于事业的成功中。这一过程,名利是标杆、旗帜与方向,是领导和同行的认同、肯定与赞赏,是新的人生生命、新的起点与新的高度,更是新的机遇、新的责任与更高的要求。
“‘名利’方是社会对一个人乃至一个行业的最好的承认,让老师追求‘名利’并真实地给予老师‘名利’,就是对老师工作的真正的承认和表扬。而若让老师‘淡泊名利’,那把‘名利’给谁才对呢?”[⑤]尼采也说:“我一生信奉为他人付出并绝不落于人后的信念。”心灵高居于象牙塔巅、身体却亟亟于三尺蜗居,并不是当今时代应有的教师形象;百无一用是书生也不应再是我们教师的师能写照。由此我以为,教师既然拿着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推动教师成长可以引领教师做善待名利的智者!
参考文献:
[①]王会华.做善待名利的智者[J]。江西教育 2011.Z2。
[②]向长征.“校长要鼓励教师‘追名逐利’”,《中国教育报》[N],2009,03,17。
[③]欧内斯特•莫斯纳、伊恩•辛普森•罗斯,《亚当•斯密通信集》,[M]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P27。
[④] (印)泰戈尔。《飞鸟集》,郑振铎译,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8,1。
[⑤] 张生.2010,03,02《上海商报》[N],“凭什么要让教师‘淡泊名利’”。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