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历史课堂生本教育初探
问题教学:历史课堂生本教育初探
虐乳淫刑(全肉) 许 娟
发表于《南通教育研究》 第2期
郭思乐教授认为,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教学的过程必须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此,笔者在历史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
要搞好历史教学,就必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寻根问底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 因此,情境设置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和诱导作用。
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影片《甲午风云》,大部分同学说在电影频道看过,接着,我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一位日本留学生污蔑中国人的帖子,截取了部分文字:“我们轻蔑支那人的一个原因是:……我小时候,父亲带我去日比谷公园,指着北洋水师的战利品对我说,日本就是在打败支那的北洋水师后,才成为世界上主要强国的。当年,北洋水师的铁甲在日本海域上为所欲为,全体日本国民都同仇敌忾,宁愿饿死也要把钱捐出来买战舰。由于日本资金远没有支那国充裕,我们无法像支那那样买大型铁甲舰,我们的铁甲舰从各个方面讲都不如支那的北洋水师,但我们在海战中却取得完全的胜利,这完全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胜利。你们的古人说得好:知耻者近乎勇,如果他看到他的后人的表现的话,一定羞愤得自杀。……”学生看到与事实相违的帖子后异常愤怒,我趁热打铁,问了如下几个问题:他们此种说法用意何在?当今的日本人又是如何认识他们的邪恶的对外侵略历史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产生什么影响? 此时,学生已欲罢不能,急于想从教学中获得答案。 可见,恰当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驱动力。只有在对教学问题有兴趣的条件下,学生才能乐于探究知识,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二、探究问题本质,启发学生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不进。”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切的教学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当学生对历史现象认识比较模糊时,亦或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阐明一个历史问题时,笔者尽量把疑难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交流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讲《抗日战争》这课时,笔者是这样渗透生本理念的。首先,笔者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分别代表日本、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课前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确定本方立场(观点),收集本方的有力论据。课堂上采取模拟法庭的形式——“审判日本战犯”,由教师充当“审判长”。先由“日方”阐明本方发动侵华战争的立场及理由,后由“国方”和“共方”提出反战的理由和反击的方针策略。由于“日方”侵犯了“国共”的共同国家利益,于是“国共”摒弃阶级恩怨,联合起来进行全民族抗战,日方战败“投降”。最后由“审判长”进行总结“宣判”。这样的课堂,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胜性的认识,又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合作能力,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条理性。
三、培养问题意识,发展学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创新的潜质。历史课堂要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质疑,不惟书,不惟上。在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之后,有些同学提出: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色彩?既然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还宣扬“信仰耶酥即可得救”的原则?。。。。。。这样的问题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具有相当优秀的思辨性。作为教师,笔者当即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质疑,这样的创新难能可贵。
郭思乐教授说:“在生本教育的讨论中,作为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可能会经常面对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是的,生本教育需要老师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交流探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质疑能力。我们相信,历史教学,沿着生本教学之路走下去,那里将会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