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发表论文

本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取材视角与应用探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3 点击数: 【字体:

本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取材视角与应用探微

虐乳淫刑(全肉) 王爱琴

发表于《思想政治教学》第5期 ISSN1002-588X

思想政治课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重要抓手,是高考的蓝本。但对高考的过度功利追求,使得有些教师光抓教材资源,只关注考点、习题和分数,政治课变成考点宣讲课、试题练习课和试卷讲评课。这种课堂远离生活,乏善可陈,效果甚微。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应用本土课程资源,则可弥补政治课程资源单一化的局限,实现有效教学。我觉得从以下几个视角取材应用本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教学效果较好:

取材于学生生活中有吸引力的身边小事。有教师抱怨有学生在政治课上做语数外的作业、看小说、打瞌睡、不爱政治课。那些远离学生生活的照本宣科、海量练习是不是导致学生不爱政治课的推手?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把学生生活中身边有吸引力的小事设置成本土课程资源应用到课堂上,可增添课堂的亲和力,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改善教学互动,触动学生体悟身边小事的教育意义,挖掘小事中大意义。

例如,我和学生在开展“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教学活动时,我把当时本校的热点,“雪松”事件设置成图文并茂的本土教学问题情境:我校曾出现了件蹊跷的事,校门口的一棵达九十年树龄的雪松在2009年春天突然不发芽了。新来的校长果断地让人将此枯树挖掉了。这惹得学校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说,雪松生病是工友施肥不慎伤了根系;新校长从实际出发,及时把枯树移除,以免损害百年老校的形象,这样做没有不妥;也有人说,可能是新校长的煞气太重,熏煞了雪松,看来学校的末日不远了;还有激愤之人以乱砍乱伐为由将新校长告上法庭,使得干群关系紧张……问题:请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论的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对于这些发生在本校,自己身边的事,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急忙打开教材寻找理论依据和支撑,这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在教材上寻找答案有困难的学生,主动问同桌或周围的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无形中开展起来,整个课堂变得本土、亲和、生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潜能迸发。不一会,学生合作生成唯物论的多个观点:工友施肥不慎伤了雪松的根系说明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新校长从实际出发,及时把枯树移除,以免损害百年老校的形象,这样做没有不妥,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说话办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至于“可能是新校长的煞气太重,熏煞了雪松,看来学校的末日不远了”之类的言论属于唯心主义,违反了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是错误言论;那些将新校长告上法庭的人则是以乱看乱罚的堂皇理由掩盖他们不愿接受新校长管理的情感,实则也是从主观情感出发,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此过激的不符事实的错误言行恶化了干群关系,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需要反对和抵制。

学生在参与本土教学情境的体验、探究和合作中无痕地体悟和生成了唯物论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论,同时本土情境所孕育的爱校如爱家的情感、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和价值观也犹如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这样的本土的资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成生动而富有磁性的政治课堂。

二、取材于本地生活中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

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对考点能倒背如流,可试卷上要求他们分析某地典型案例出现的缘由、意义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时,他们却无从下笔;评讲后,发现答案却是自己已熟透的那些考点,可考试时思维却怎么也触及到那些考点及内容!追溯这种考前死背书,考时脑空白,考后猛醒悟,会背书不会答题的冏状形成之缘由,我觉得主要是缺乏生活链接与分析的僵硬课堂模式导致的。所以,在课堂上链接学生熟悉的本地当代生活中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类的本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理论分析它的来龙去脉,是改善学生会背书不会考试之冏的重要举措。

例如,在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成功的因素”教学时,为增加学生对企业的经营的感性认识,进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我把南通本土当代有影响力的商界典型——南通文峰大世界作为本土资源导入课堂。南通文峰大世界位居全国连锁经营行业前二十强,领跑南通商界,引领南通人的日常生活,形成本土典型的“文峰现象”。我布置学生针对“文峰现象”成功的原因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指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峰大世界的发展历程的资料、收集大世界群发的各类公告信息、整理各种消费人群的文峰购物体会,并将这些汇总起来用作探究南通文峰大世界成功因素的素材。

对“文峰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调查,获得资料。他们或查阅资料、或趁购物时与营业员、管理人员交流,或在退货时真实经历和体验了不满意无条件退换的满意工程……在课堂上,我指导他们整合资料,参照教材,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最后各组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成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再将各组的探究学习的成果再加以融合、归类,从而形成了关于南通文峰大世界成功因素的体系化的理性认识:首先,文峰坚持独到的市场策略定位。始终坚持“科技兴店”、“文商结合”等经营策略;面向中档及偏上层次的消费群,宁精勿烂,保持品味定位。第二,创新管理,更新经营方式是文峰保持消费魅力的生长点。文峰内部推行危机管理,独树一帜;不断翻新营销方式,诸如现金返利、增加售后服务链等;创造时尚、温馨的人文购物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商界竞争优势。第三,推行满意工程,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是文峰制胜的独家法宝。文峰大世界以顾客需求和满意为导向,不断完善立体多维的顾客满意系统。第四,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也让文峰增分不少。工作人员语言文明,举止得体,自觉营造文明的企业文化;文峰大世界向困难居民和灾区送温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令通城人有口皆碑。以上这些因素促成了文峰大世界的成功,江海平原升腾起“文峰现象”。

学生在调查研究“文峰现象”案例学习过程中,熟悉了调查研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会了案例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经常取材于本土当代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用作课程资源,开展研究学习的教学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思考实际问题的意识、习惯,学会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少了死背硬记的呆气,多了分析实际的灵气;久而久之将改变某些学生会背书不会答题冏状,走上活学活用的正轨。这样的本土课程资源还可增加学生的社会见识,使学生融入社会生活,增添社会宏观视野,练就时代眼光。这样的本土课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动课堂。

取材于本土文化中有感染力的历史往事。缺乏有感染力的文化课程资源是造成有些政治课堂没有底蕴的原因之一。而取材于本土文化中有感染力的历史往事类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加思想政治课堂的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引领价值导向,其教学效果胜过空洞的政治理论说教。

例如,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有些教师在此课的教学中就让学生把这三点记熟,默写完毕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光让学生死记这三点干巴的理论,教学显得空洞、遥远、毫无感染力和说服力。如何让这些经典的人生信条变得富有底气、说服力、感染力和感召力呢?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南通本土历史名人张謇奋斗的历史往事的过程中体悟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形成共鸣,升华情感,进而将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效果不错。

在开展“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课堂教学活动时,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张謇的奋斗史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撰写张謇奋斗史的人生启示。经过认真的学习,交流,讨论,学生在被感染中畅谈张謇奋斗启示,总结起来非常丰富:清末状元张謇一生创下令世人瞩目的贡献,甲午战争促使他弃官从事实业救国,办大生纱厂;他对南通进行近代城市规划,南通城后被吴良镛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因张謇进入了世界的视野;在实践“父实业”的理念的同时他还提出“母教育”的思想,他建学堂、开交通、造公园、兴水利、办慈善等公益事业,兴办了包括复旦、南大、东南等在内的近370多所学校。张謇在那个时代广为人知,胡适说他“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张謇救国利民的奋斗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在奉献的实践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张謇兴办实业和教育全凭一己之力,过程很艰难。对此,他自己说,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的社会理想,这种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济世理想促使他坚持践行实业救国梦。这种坚持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实现人生价值真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学习和讨论了张謇的奋斗史后,学生对该持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以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张謇的崇高理想、爱国精神及奋斗实践深深地改变了南通,影响了一代代南通人。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取材于本土中有感染力的历史往事用作课程资源可增添思想政治课堂的人文底蕴、感染力和感召力,这样的本土政治课堂是滋养学生心灵的人文课堂。

综上所述,本土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在政治课堂上如果本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取材视角巧妙且运用得当,则可与教材资源相得益彰,收获以小见大、习得思维方法、汲取正能量、怀生济世为民的理想、情操等诸多的教学成效,从而作别空洞的政治说教,形成富有磁性、灵动、人文的政治课堂,真可谓悠悠故乡情,款款见深意。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