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发表论文

教师德性研究:目标、内容及策略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03 点击数: 【字体:

教师德性研究:目标、内容及策略

虐乳淫刑(全肉) 陈育彬

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第2期 CN32-1777/G4

摘要:以往的教师德性研究往往是从伦理角度探求至善德性,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基于和谐价值追求的教师德性生活行动研究”试图超越单纯的、传统的道德范畴,从智慧创造的角度,寻找教师德性的张力,强调教师德性应关注教师的现实境遇及工作实践,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过程中涌动创造性的德性品质,用促进学生成长的智慧来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爱。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德性研究目标;教师德性研究内容;教师德性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40-05

一、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基于我校“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办学理念和教师现实的发展需要等由朦胧到清晰逐渐“浮现”出来的。首先,这一研究承接了我校90余年一贯的办学理念。我校创建之初为“私立敬孺高等小学校”,以张謇之侄张敬孺名下二万元私产大洋建校,故以其名命意学校。此后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人文脉绪并一直延续至今。新形势下如何提炼出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德性行为要求,是我们今天要进一步总结研究的。其次,这一研究是改变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行为失范的需要。社会转型时期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反教育的行为,一些教师身上还出现了较严重的职业倦怠。因此,必须通过教师德性行为的内在特征与规范研究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这一研究是加强教师道德行为领导力的要求。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有着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要提升教师对学生道德行为的领导力,教师首先要有端正的品行、健全的人格,用丰富的课堂智慧、端庄大方的衣着举止,同化人感染人、示范人引导人,而这都离不开对教师智慧型德性行为的塑造。第四,这一研究是引导教师追寻自身职业幸福的需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乎德性的生活。传统师德“安贫乐道”等理想化的崇高标准在现阶段很难与现实合拍,也难为常人所能企及。“我们正处于人的基本价值的建构时期,仅仅有理想和激情是无法解决中国社会人的建设的问题的,因而人的教育必须以社会哲学的眼界为根本依托。”[1]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当下现实,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理性的本质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发现。”(柏拉图语)课题明确提出后,我们却发现已有专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们通读专家们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发现,从伦理角度探求的至善德性现阶段大多教师并不缺乏,我们要探求的是基于教师职业基础上的智慧性工作带来的幸福感及成就,也就是说,我们所研究的教师德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传统的道德范畴,还从智慧、创造的角度,寻找教师德性的张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1)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教育理论界有一些围绕“道德生活”的讨论,提出“教学作为一种道德生活”的命题,但总体上表达的还是“教学的伦理性”这一传统意蕴。如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等人的观点即是如此。(2)杜国民等的论文《论教师德性的内在价值》,强调教师德性的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德性对于教师个体生命的浇铸、对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撑、对于学生教育影响等三个主要方面。(3)黎琼锋等的论文《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提出教师德性作为实践场域中的教师道德,是教师历经反复的道德实践而生成的专业品性,并以教育良心、教师善和教育理解力表现出来;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相辅相成……我们在学习思考专家学者关于教师德性论述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哲学,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创造性地开展了自己的个性研究。

二、研究的思路及研究策略

我们原来确定的研究思路:一是把研究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研究,使教师教学工作、生活状态、学校面貌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或优化;二是以行动研究为主,以大量的行动贯穿研究始终;又在行动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和适度的理论表达;三是采用子课题“工程项目承包”方法,由子课题负责人进行承包,并担当责任。实践证明第一个思路是可行的、符合实际的;而第二条思路我们发现必须要调整,因为对“什么是德性、什么是教师德性生活,它们的本质内涵是什么”这类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很难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师的行为要求作出符合德性要求的导向;第三条思路则由于老师们工作忙、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大多不能按时完成,即使是我们已经对子课题进行了分解的情况下,老师们仍然心惧三分、心存忧虑。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师们的忧虑是“文献研究看不懂,实践研究无抓手,理论表述无话说”。于是,我们重新调整了原先的研究思路:组建文献研究组和实践研究组,每组邀请相应的专家作指导,制定了定期的学习计划和交流时间,并规定了各自的研究范围、职责、期限、任务,实践证明这一变化是行之有效的。

在上述思路做了相应的调整后,本课题研究采取了以下研究策略:

第一,大力占有文献和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实施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和归类。本课题研究始于2009年11月,尽管如今关于教师德性的论述有上百篇甚至更多,但当2009年年初我们通过百度、中国知网和维普网等渠道收集与教师德性、德行相关的内容时,仅仅收集到刘万海、吴安春等的几篇文章或专著。于是,我们专门向朱小曼、成尚荣、严清、冯卫东等专家作了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课题组拜读了英美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麦金太尔的《德性之后》,重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奥古斯特・孔德的《论实证精神》、王南堤的《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等,此后又陆续收集到了薛晓阳、吴永军、吕素珍等专家学者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上述资料进行了梳理。课题组采集、收集的研究文献和资料,总量达到20多万字,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二,高度重视教师行为、行动研究,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德行案例分析。我们分析讨论了班主任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难点问题或感到迷茫的问题,如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多次教育不改正家长又不配合怎么办?对学生有爱心、经常向困难学生捐资捐物的教师是否就一定是有德性的教师?等等。在分析探讨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厘清教师德性的本质内涵――有德性的教师在于对学生终身发展尽责,进而为我校校本化的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大量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也是提炼出科学的教育主张、观点或见解的基础。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收集了我校教师近五年实践中的大量案例,而且从报刊上、网络上遴选了大量的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案例或教育叙事,这为增强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起到了开阔视野、关注人的多维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让我们从大量具体详实典型的案例中抽象出具有共性意义的教师德性要求及行动特征,进而让我们的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窥斑见豹的效果。

三、研究的成果及主要结论

有专家认为,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我们在实践中对这一观点也有深切的感受。对于教师德性的本质及内涵这一难于回答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师们,从理论基础、实践做法,为如今教师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当多的科学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教师德性不能仅仅拘泥于道德哲学的角度,即在评判教师德性时,不能仅仅限于“无私”“忘我”“他性”或“否定自我”的道德理念,否则会否定教师德性的“生产性”意义和创造价值[2],试想,一位教师如果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把握能力,失去了面向生活的追问意识,其教学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吗?由此我们觉得教师德性研究应从社会哲学的角度,关注教师的社会现实和命运,关注教师的专业工作状态,“关注教师工作过程中的专业品质: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3]。我国先人在描述教师形象时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第斯多惠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这都表明,研究教师德性,必须既关注教师的道德状态、精神品质,又必须关注教师的工作智慧和创造力量。只有从这两个维度来考察教师德性,才能达到“教好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愿景和目标。

从道德的角度说,我们寻求的是教师生存和学生进步以及学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尊重、责任、关怀、享受,引导教师悦纳自我、欣赏他人。在此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一个切入点――教师人格提升与教师心理满足,目标是让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游刃有余,让教师面对学生时充满爱与智慧,让教师面对知识时充盈渴望。为此,我们总结提炼了一系列口号。如,帮助学生展开梦想的“双翼”/平凡的生命也会有怒放的灿烂/好教师应该学会用亮点自励/做一个传递自信的教师/教师成为和谐社会的德性典范/教师的德性是一种力量/教师德性是社会德性的标杆等等。上述口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①关心教师内在需要,减少其生活忧烦感和职业倦怠;②营造教师工作良好氛围,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人际相融,拓展成才快车道;④引领教师高雅生活,倡导积极的阳光心理。既让教师有敬畏感,又让教师有幸福感;既让教师欣赏自我,又引导教师超越自己;既让教师克服机械和单调、平庸和乏味,避免在题海里挣扎,又让教师珍视学生稚嫩的尊重和翱翔的胆量,分享学生成长的愉悦。

从社会哲学的角度说,我们必须用历史命运的意识来审视教师德性的构建,由此必须考量教师智慧的生成、运用及其在发展学生、成就自身中的巨大作用。“人的教育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包含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人的教育,它不仅源于学生心灵升华的需要,而且同时又源于时代的命运和责任。”[4]“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培养公民的健全人格、主体意识、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5]由此我们超越了以往“圣洁”的教师德性,从社会哲学的角度重新考量了教师的德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关注教师的现实境遇及工作实践。1932年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教育与成见破除》一文中就说:“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教人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二是教人破除成见,少受些成见的蒙蔽。”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说,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由此我们觉得,任何关于德性的思考与研究,如果脱离实践的旨归,其意义都会逐步消弭,对教师德性的关注与讨论也是如此。从实践的角度看,人的行为首先是受一定思想观点支配的,同时也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创造行为。由此我们引导教师实现了以下三个转变:第一,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而不是单纯以应试的态度对待课程探究,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方式才是符合德性的创造之举;第二,引导学生追求答案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由“以题论题”向“以题论法”转变,让学生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第三,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过程,而不是一味让学生模仿解题思路套路,还学生以探索、归纳、体会、创意和思路启蒙的过程。冯契曾说过德行乃“德性自证”。实践中教师们以南怀瑾先生所讲的三种错误作为一面镜子,在实现上述三个转变中,努力避免三种错误在自己身上出现。其二,引导教师在实践反思过程中涌动德性品质。教师德性的完满有利于教师价值的实现,利己利人、意义巨大。那么,教师德性如何形成呢?人们习惯地认为,教师德性涉及师德、敬业、礼仪三方面,而这些方面通过教育与培训是可以多快好省地得到提升的。我们并不完全否认上述做法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各类培训都存在“重识”倾向,外在的知识经过告知后也并不天然地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遇事不盲从、不迷信,清楚地、有条理地思考并追求事物的合理性,是一般的认知规律,也是快乐工作、和谐交流的基本要求。实践中我们觉得引导教师作实践反思是一条提升其德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本人的心智与人格成为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自我反思’提倡教师的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6]学校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实践反思是教师“外张性”的德性品质涌动的开始,是教师生命力量的体现,它让我们的生命时刻处于锐意进取的状态当中。有反思才有创造,有反思才有智慧,有反思才会有“茅塞顿开”,才能突破自己业已形成的“经验屏障”而生成新的能力。如今教师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没有对自己以往教育行为方式的实践反思,没有对现实实践问题的反复追问,就不会有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会有新的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共享,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心必是低层次的口头之语。可见,实践反思是让教师自身成为一部非常生动、丰富而又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的主要途径。其三,全面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本的善的品质。但实践中人们对什么是教师爱、教师爱应该如何体现、教师爱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却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明确的界定,由此人们在实践中也仅把教师爱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爱:把教师爱理解为教师教育学生时的爱心、诚心、耐心,理解为教师对学生不求回报的道德奉献,理解为对后进生的“心痛”。于是,我们经常从报刊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为困难学生买书本等学习用品甚至是买羽绒服等生活用品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下雨天把自己的雨伞雨披让给学生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时常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的教师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而那些教学艺术高超、教学技艺精湛、教学业绩优秀的教师则往往很难同时得到认可宣传。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职业反映了专业在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社会价值、公众对它的需要和期望。这表明应该从专业的视角来看待教师对学生的爱。实践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仅仅是口头上或者是内心想表达对学生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爱应该是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道德爱与专业爱的统一。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极强的学习愿望并能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智慧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专业爱的教师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并能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夸美纽斯把人生的目的放在超越于“生”的人生。把教师道德爱与专业爱统一起来的爱,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成熟的爱”。

四、成果形式及后续问题讨论

“基于和谐价值追求的教师德性生活行动研究”已经历时四年多。在众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四年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成果的主要形式有:1.系列论文。《教师德性:基于实践的原点与回归》在2012年9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发表,《教师的德性蕴育与能力提升》在2012年11月《生活教育》发表,《道德爱与专业爱:教师爱不可或缺的内涵》在2012年《江苏教育研究》8A发表等。2.教师“德性生活”校本化活动口号。3.《虐乳淫刑(全肉)教师“德性生活”行动优秀个案汇编》,已经出版。4.《“敬孺”精神的时代诠释――记南通18 流白浆 小蘑菇教师群体》,南通市电视台对我校优秀教师群体电视报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成果都只是初步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像“教师德性”这样博大精深的课题,我们读书越多、研究越深入,就感受到问题越多。不少问题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大的方面来说,至少有下列问题仍需要我们去探索:

第一,教师德性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一般来说,确定性的东西可以用规则函数来描述,具有重复出现的特征,而事物的不确定性则包含着大量的个体样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尽管通过撰写读书心得、沙龙辩论、校友访谈、专家讲座等活动让全校教师受益匪浅,形成了“以德立校、以智化人”的办学理念,但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现阶段教师队伍素质仍参差不齐,有些人并不是真正热爱教育事业而进入教师行列的,我们进行的大量的个案研究也不能保证结论的规准和确定,这方面必须有后续的研究继续跟进。

第二,教师德性的时代性与普适性。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研究了大量的个案,而且系统收集了有关教师德性的大量理论资料。在研究初期,我们曾经试图将专家学者们关于教师德性的理论阐述做一个系统归类,并整理成有关教师德性的理论源头,但在阅读专家们理论的同时,我们发现专家学者们关于教师德性的阐述也有不少差异,有些差异还较大。理论上的模糊性让我们在实际研究中发生了困惑。但我们通过系统的分析又发现,有关教师德性理论上的差异性主要源于时代特点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政策对教师德性素养的要求有差异。当然,这里的影响主要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如何形成科学完整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德性行为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仍是我们在教改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4]薛晓阳.人的教育:一种社会哲学的考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

[2]薛晓阳.超越“圣洁”:教师德性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3]张日华.道德爱与专业爱:教师爱不可或缺的内涵[J].江苏教育研究,2012(8A).

[5]曾水兵.当今教育改造的症结在哪里[J].教育科学研究,2012(9).

[6]黄玉珍.试论“德性教师论”视野下的数学教师专业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分享到:
【打印正文】